据中国政府网9月11日消息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》,明确自即日起2年内,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等10个区域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。
其中,《北京城市副中心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正式落地,试点范围覆盖北京市通州区全域,围绕技术、土地、人力资源、数据、资本、资源环境六大要素以及要素协同配置等七个方面推出15项改革举措,旨在破除要素流动壁垒,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探路。
技术要素:打通转化链条 推动“技资融合”
《方案》将技术要素改革作为激发创新势能的核心抓手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,北京城市副中心将落实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及“科创30条”,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,对用于研发投入的国有资本免于增值保值考核,并完善容错免责机制,为企业创新“松绑减负”。同时,加快推进国际先进技术应用,支持行业领军企业通过产品定制化研发,为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早期应用场景和适用环境,加速技术向产业转化。
技术与资本的融合路径也进一步明确。《方案》提出,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、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方式,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;鼓励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,依法合规开发知识产权保险、产品研发责任保险等产品;探索知识产权融资,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合理增长。此外,支持建设国际化技术转移平台,吸引国际一流技术转移机构落地,引进技术转移职业经理人,助力技术要素高效对接资本市场。
土地要素: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双发力
为进一步推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,《方案》推出多项创新性举措。在产业用地方面,鼓励采用长期租赁、先租后让、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,支持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,鼓励工业、仓储、研发、办公、商业等用地混合布置,并推行产业用地“标准地”出让,探索工商业用地使用权续期试点。对于存量土地,将结合城市更新,推动以市场化方式盘活低效建设用地和闲置耕地,通过依法协商收回、协议置换、费用奖惩等措施推动城镇低效用地腾退,同时构建产权明晰、市场定价、信息集聚、交易安全、监管有效的土地二级市场。
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设同步推进。《方案》明确,在严守土地公有制不改变、耕地红线不突破、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前提下,探索闲置农房通过出租、入股、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,研究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的具体办法。此外,将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,探索支持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,农民集体在依法妥善处理已使用集体土地相关权利人的利益关系、达成一致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后,将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。
人力资源与数据要素:畅通流动渠道 建立流通规则
人力资源要素改革聚焦“引才”与“激发双创活力”。在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方面,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拓宽境外职业资格认可范围,将科技、建筑等领域更多境外职业资格纳入认可清单,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专业人才依规提供服务;支持事业单位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,探索建筑设计等领域专业服务国际联合体模式。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上,向用人主体授权,探索以企业年金、股权、期权等综合薪酬为重点的人才市场化薪酬配置,并探索跨境收支便利化,为符合条件的优质诚信专业服务业机构提供结算支持。
数据要素领域则着力构建“开放—应用—安全”体系。《方案》提出,依托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,推进企业登记监管、卫生健康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;支持构建农业、工业、城市管理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,实施应用场景“十百千工程”,推动5G、自动驾驶、智能城市感知等为重点的行业场景应用。同时,制定数据交易标准合同指引与负面清单,探索数据出境合规监管路径,建立数据安全使用承诺制度,平衡数据流通与安全。
资本与资源环境:服务实体经济 促进绿色要素交易
资本要素改革聚焦实体经济需求。一方面,整合公共信息与金融信息构建普惠金融数据库,探索设立并购基金,推动“贷款+外部直投”等金融新模式,适配科技企业全周期融资需求;另一方面,加快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,鼓励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、资产管理机构和外资银行开展跨境金融服务,推动重点行业跨境人民币与外汇业务便利化。
资源环境领域将构建绿色要素交易机制。在明确生态保护红线、环境质量底线、资源利用上线的基础上,探索绿色要素交易与能源环境目标指标衔接,建立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及应用体系,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。
此次改革还强调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,提出聚焦生命健康、人工智能、自主可信计算、信息安全等新业态,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;完善要素市场定价机制,健全“按要素贡献决定报酬”的分配制度,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。
下一步,北京市将切实履行主体责任,明确工作要点、任务分工与成果形式配资网上,及时跟踪评估试点效果、总结推广经验做法。
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